
![]() |
堅持核心技術創新,使邦普循環成功實現商業模式轉變,獲得了行業和社會的信賴。資料圖片 |
創立于2005年的廣東邦普循環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邦普循環”)是寧德時代的控股子公司,總部位于佛山三水。近年來,邦普循環聚焦于回收、資源與材料三大業務板塊,在全球廢舊電池回收領域率先破解了“廢料還原”的行業性難題,打造了上下游優勢互補的電池全產業鏈循環體系。去年,廣東省電池循環利用企業重點實驗室在邦普循環正式揭牌成立。
“五一”假期里,湖北宜昌一個占地面積約5500畝的電池材料產業園封頂。這個由邦普循環投資的項目,預計滿產后能為超過400萬輛新能源汽車配套電池正極材料,位居國內電池回收產業前列。
筆者從佛山市科技局了解到,截至目前,佛山市已累計建有省重點實驗室32家,其中企業類重點實驗室數量全省排名第二,涉及裝備制造、節能環保、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領域。在重點實驗室的推動下,佛山正在加快搶占新能源產業高地。
占領風口
核心金屬材料綜合回收率可超99.3%
走在各個城市的大街小巷,憑借環保等特性,電動新能源汽車已經越來越普遍。
電池具有一定的使用壽命,到期后只能報廢,報廢電池因含有鈷、錳、鎳等稀有金屬,私自處理有極大的安全隱患,同時也造成資源浪費,亟需專業企業回收利用。近幾年,隨著最早一批投放市場的新能源汽車進入電池報廢更換的階段,這一需求更是迫在眉睫。
“由于電池規格種類不一,自動化拆解技術難以全面實現,另外電池中材料成分繁多,實現電池全組分的高質量無害化回收也具有一定技術壁壘,這些都需要進一步的創新研究從而實現技術突破。”邦普循環項目研究部劉志鵬說。
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產業鏈各環節的聯系非常緊密,產業鏈上下游之間常有股權關系。邦普循環就是如此,在形成行業影響力之后迎來了電池頭部企業寧德時代的入股,也把影響力越做越大。
邦普循環始終堅持自主核心技術創新,同時將電池回收的技術與電池制造的技術迭代同步,保持“儲備一代,開發一代,量產一代”的研發理念,提前謀劃,靈活調整,圍繞企業戰略布局做好技術儲備。
其中,邦普循環最大的創新特色是研發了“定向循環”的核心技術。“我們把退役的廢舊電池經過預處理、濕法冶煉等步驟制作成前驅體,再把前驅體合成為正極材料,重新把材料應用到新電池上。”劉志鵬介紹,由此真正實現電池材料“從哪里來到哪里去”,保障了廢舊電池綠色、低碳、高效、高值全生命周期的閉路循環,目前廢舊電池中的核心金屬材料綜合回收率可達到99.3%以上。
堅持核心技術創新,使邦普循環成功實現從粗放型的廢舊電池回收貿易向廢舊電池定向循環的商業模式轉變,生產制造水平邁向智能化、低碳化的更高臺階,獲得了行業和社會的信賴。
近年來,邦普循環企業先后獲得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工信部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等榮譽。特別是在去年,邦普循環成功躋身百億企業的行列。
聚焦創新
打造1.5萬平方米省重點實驗室
如今,邦普循環已經立足佛山總部,建立了湖南、福建、湖北、印尼等國內外多個基地。全球化的推進,更離不開核心技術的開發。
背靠已經成為國家創新型城市的佛山,邦普循環的創新有底氣。2021年,佛山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7100家,凈增1382家,較上一年增長24.2%;全市建有省重點實驗室30家,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812家,市工程中心1421家。同樣是在2021年,廣東省電池循環利用企業重點實驗室正式在邦普循環揭牌。
根據規劃,廣東省電池循環利用企業重點實驗室將基于鋰電池安全、環保、資源三重屬性,解決退役鋰電池的高效循環利用問題。為此自實驗室成立以來,邦普循環投入了大量的人、財、物、場地等創新資源,大力提高實驗室科研條件,目前已經建設實驗科研場地總面積共15021.55平方米,實驗儀器設備等總價值超過5000萬元,建設有不同功能定位的實驗室11個。
“鼓勵企業創新,佛山市科技部門給我們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和支持,讓人才扎根佛山、放心奮斗。”劉志鵬說。目前省市聯動加大支持力度,省科技廳對認定為省重點實驗室的一次性給予100萬元支持,佛山市對獲批建設的省重點實驗室一次性資助200萬元。
特別是在人才培養方面,邦普循環積極探索深層次的產學研合作模式,積極與中南大學、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戰略伙伴關系,共同開展人才培養和產學研合作。截至目前,邦普循環共有博士7人,碩士研究生228人,中高級職稱57人。
同時,邦普循環也積極開展了國內外鋰電池回收前沿技術調研,對新型電池循環利用、退役鋰電池全生命周期應用基礎等方向進行研究,針對電池新技術和新體系,提早布局優質回收解決方案。此外,邦普循環還與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合作對新型電池循環利用基礎進行研究,探索新型電池應用基礎及機理。
作為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接下來,邦普循環將加大科研人才的引進力度,以產業化為導向開展產品應用研究,整合創新平臺、科研工作站及院校等資源,開展基礎研究和產學研研究,為新能源汽車產業基礎科學研究、工程技術應用、產業化配套提供支撐。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